警惕这种“热”------基孔肯雅热
2025-08-26 16:22肾内科
眼下暑假已近尾声,尽管旅游度假高峰期逐渐消退,但仍有不少人会选择东南亚、广州等,国内外热带及亚热带地区,为这个假期的出行计划画上句点,当大家在感受旅行美好时,需要警惕另一种“热”----基孔肯雅热。这个疾病听名字有点绕口,那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?是怎么传播的?感染后有哪些典型症状?又该如何防治?
一、认识基孔肯雅热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( CHIKV)引起,经伊蚊传播,以发热、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。“基孔肯雅”源自坦桑尼亚南部土语,意为“令人弯腰屈背”,形象描述患者因关节疼痛导致的典型体态。
1传播途径
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单一,就是蚊子叮咬。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(包括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),俗称“花蚊子”叮咬传播,人和人之间不直接传播。伊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后,病毒在蚊体内复制,数天后进入唾液腺,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完成传播。
2典型症状
感染者多为轻症,一般感染后3~7天会发病,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突发高热(39℃以上)、关节痛(手腕、脚踝最常见,可能痛到没法走路),常伴有皮疹,还可能伴有寒战、头痛、背痛、全身肌肉疼痛、恶心、呕吐等。多数人2~4周能好转,但少数人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到数年。
二、如何治疗
目前,暂无基孔肯雅热的特效药及疫苗,临床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,大多数患者感染后能完全康复,如果出现疑似症状,请及时就医别硬抗。
1积极降温,2及时补水,3缓解疼痛。
三、如何预防
防蚊灭蚊是关键
1居家防护,装纱门纱窗,夜间睡觉挂蚊帐,必要的时候配合电蚊拍和蚊香液灭蚊,及时清理积水区域,储水容器加盖严封,水养植物勤换水。
2户外防护,户外活动别让蚊子“盯上你”,白天在外出时候,建议穿着浅色的长袖衣裤,如果有裸露的皮肤,要涂抹含避蚊胺和避蚊酯的驱蚊产品,避免在树荫和草丛等蚊虫密集的地方,长时间停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