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温橙色预警!警惕热射病!

2025-08-13 09:23ICU

刚过不久的高温天气,使人仿佛置身蒸笼。走在街上,感觉鞋底都要被滚烫的地面融化,每吸一口气,都像是在吞火。

在极端高温下,一种危险的病症——热射病,悄然成了潜伏在人群中的健康杀手,不少人因此被送进ICU。

热射病,不是普通中暑!

大家可能觉得中暑嘛,谁没经历过,找个凉快地方,喝点藿香正气水就好啦。

但热射病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,它是中暑里最凶狠的角色,堪称“中暑之王”。正常情况下,咱们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空调,能自己调节体温,让身体保持在37℃左右。可一旦遇上热射病,这台“空调”就彻底罢工,核心体温像坐火箭一样,迅速飙升到40℃以上,身体里的各种器官在这高温“烘烤”下,纷纷开始“抗议”。

比如,大脑会变得迷糊,让人出现意识障碍、抽搐甚至昏迷;心脏拼命跳动,却还是难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,引发心律失常;肝脏和肾脏也在高温中不堪重负,无法正常代谢和排毒,导致肝肾功能受损。

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,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,一个接着一个倒下,严重威胁着生命安全。

两类热射病,不同的“攻击”对象

热射病主要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。

劳力型热射病:健康年轻人的“隐藏杀手”

常在高温下剧烈运动的健康年轻人,如参加高强度训练的军人、在工地上忙碌的建筑工人、奔波在路上的快递员,都是它的“重点关照”对象。

这类热射病是因为高强度运动时,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热量,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,汗液又难以蒸发散热,热量就像洪水一样在体内不断积聚,最终冲破了身体的“防线”,引发热射病。

经典型热射病:脆弱人群的“致命威胁”

经典型热射病则更偏爱那些体温调节能力弱的老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,或者长时间处于闷热不通风环境中的人。

前几日,医院ICU收治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。老奶奶在家体温升高,家属自行给药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无效,到医院时体温高达41.6℃,伴有意识障碍和四肢抽搐,被确诊为经典型热射病。经过ICU医护人员的日夜奋战,老奶奶的病情才逐渐稳定下来。

对于老年人群来说,他们的身体本身就比较脆弱,在高温环境下,身体的散热能力大打折扣,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,就更容易被热射病“盯上”。

热射病的“危险信号”,

一定要牢记!

高热:用手触摸皮肤,感觉烫手,测量体温超过40℃,这是热射病最明显的特征之一。

意识严重障碍:出现神志模糊,说话颠三倒四,像喝醉酒了一样;或者突然抽搐,身体不受控制地抖动;甚至直接昏迷,怎么叫都叫不醒。

其他危险信号:头晕头痛得厉害,感觉脑袋要炸开;恶心呕吐,胃里翻江倒海;呼吸急促,像刚跑完马拉松一样大口喘气;心跳极快,自己都能感觉到心脏在胸腔里疯狂跳动;少尿或无尿,很久都没有上厕所,而且尿液颜色很深。

一旦发现有人出现这些症状,别犹豫,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同时采取急救措施。

急救争分夺秒,这些方法

要记牢!

快速物理降温:这是急救热射病的关键。有条件的话,立即将患者转移到有空调的房间,把室温调到16 - 20℃,让患者尽快脱离高温环境。

然后可以用这些方法给患者降温:

1.冷水浸泡/淋浴:这是最有效的降温方法之一(但颤抖剧烈或昏迷者要谨慎使用)。把患者(除头部外)浸入冷水里,比如浴缸、溪流,或者用喷头持续给患者冲冷水澡。

2.冰敷关键部位:用冰袋或者冷湿毛巾,敷在患者的颈部、腋窝、大腿根、腘窝(膝盖后方)等大血管分布的地方,这些部位血管丰富,能快速带走热量。

3.全身擦拭+风扇:用冷水擦拭患者全身,同时拿扇子或者打开电扇对着患者强力吹风,加速体表汗液蒸发,带走热量。

保持呼吸道通畅:要是患者昏迷或者呕吐,一定要把他的头偏向一侧,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,导致窒息。

持续监测: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心跳,如果呼吸心跳停止,别慌,马上进行心肺复苏(CPR),直到急救人员到达。

  千万不要自行给患者喂食退烧药,如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,不仅对热射病降温没用,还可能加重肝肾损害;也不要掐人中、灌服藿香正气水,这些土方法不仅起不到作用,还可能延误最佳抢救时机。

预防热射病,这些细节不能忘!

避免高温时段外出

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个高温时段,尽量减少外出活动,特别是剧烈运动。如果必须外出,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。

科学补充水分

定时喝水,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喝水,而且要少量多次地喝。出汗多的时候,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,帮助身体补充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。

重视物理降温

家里要合理使用空调,把温度设置在26 - 28℃比较适宜;也可以使用风扇等辅助降温工具。出门在外,穿着要选择宽松、浅色、透气的衣物,戴上宽檐帽,涂抹防晒霜。还可以准备一些凉水喷雾、湿毛巾,感觉热的时候,随时给自己降降温。

关爱高危人群

家里有老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的,一定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,确保他们处于凉爽、通风的环境中。千万不要把婴幼儿、老人单独留在车内,每年都有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悲剧发生的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