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至,打破“重阳节养生是老年人专利”的认知

2025-10-29 08:56麻醉手术中心 (疼痛科)

提到重阳节养生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给爸妈买保健品、陪长辈登高,默认这是老年人的“专属活动”。

但其实,重阳节养生的核心是“顺应秋季时令,养护身心”—— 秋季干燥多风、昼夜温差大,无论年轻人、中年人还是老年人,都容易出现口干咽燥、疲劳乏力、免疫力下降等问题。

而重阳节流传的登高、赏菊、食秋果等习俗,本质是古人应对秋燥、调节身心的智慧,并非只针对老年人。

今天就用通俗语言,拆解重阳节养生的全民价值,帮大家打破年龄局限,轻松践行秋季养生。

一、先明本质:重阳节养生不是“养老”,是“顺时护生”

很多人误解重阳节养生是“关注老年人健康”,其实它的核心逻辑是“跟着季节走,调理身心状态”,与年龄无关。

从中医角度看,秋季对应“肺脏”,气候干燥易伤肺,导致咳嗽、皮肤干;同时秋季阳气渐收,人容易情绪低落、疲劳(“秋乏”)。

重阳节的传统习俗,恰好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:登高能促进气血循环,缓解秋乏;赏菊能疏肝解郁,改善低落情绪;吃芝麻、核桃等秋果能滋阴润燥,养护肺脏。

这些方法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适用——年轻人常熬夜、吹空调,更易受秋燥影响;中年人压力大、久坐,秋乏问题更明显;老年人身体机能弱,需重点防护。

可见,重阳节养生是 “全民秋季保健指南”,不是老年人的专利。

二、分人群:不同年龄段,这样践行重阳节养生

重阳节养生无需 “一刀切”,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身体特点调整方法,更易坚持且效果更好。

对年轻人,核心应对“秋燥 + 秋乏”:周末别宅家刷手机,约朋友爬公园小山、城市步道,活动筋骨还能呼吸秋日新鲜空气;日常用菊花、麦冬泡水,缓解熬夜后的口干咽燥;饮食多吃梨、银耳等润燥食材,少吃辛辣油炸食品,避免加重秋燥不适。

对中年人,重点放在“解压 + 护脾胃”:工作间隙在阳台、窗边远眺,用简易方式替代登高,缓解久坐疲劳;晚餐煮芝麻粥、核桃粥,滋阴又养胃,适配中年消化需求;睡前10分钟闭目养神,回想赏菊或秋日美景,助于释放工作压力、改善睡眠。

对老年人,侧重“温和养护 + 防意外”:登高选平缓路线,避免剧烈运动,最好家人陪同慢走;早晚温差大时及时添衣,重点护住颈肩、腹部,预防秋季感冒。

三、破局限:把重阳节养生融入日常,不用刻意准备

打破“年龄专属”认知的关键,是不把重阳节养生当成“节日任务”,而是融入日常小事,简单易坚持。

比如“登高”不必非要去名山,每天爬几层楼梯、小区里散步半小时,都能达到活动筋骨的效果;“赏菊”不用特意去公园,家里摆一盆菊花、手机里存些秋景图,闲时看看也能舒缓情绪;“食秋果”不用买昂贵食材,超市里常见的梨、苹果、南瓜,都是秋季应季食材,蒸、煮、生吃皆可,轻松补充营养。

更重要的是传递“全家共养生”的理念——年轻人带长辈散步时,自己也能活动;中年人给孩子做秋燥食谱时,全家一起受益。这样既延续了重阳节“敬老”的传统,又让养生成为全家的日常习惯,真正打破年龄局限。

重阳节养生不是老年人的“专利”,而是适合所有人的秋季健康指南。

无论你是哪个年龄段,都能从传统习俗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,不用刻意跟风,不用追求复杂,顺着季节调整生活细节,就是对身心最好的养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