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鱼刺恼火惨!为啥喉镜、CT都照不到?

2025-10-17 10:12耳鼻咽喉头颈外科

大家都晓得卡鱼刺有多恼火、多焦心。

更让人郁闷的是,有时候明明喉咙痛得遭不住,医生常规检查做了,甚至喉镜、CT检查也做了,结果跟你说:“没看到鱼刺得嘛!”

莫急莫急,这绝对不是医生偷懒或者没仔细哈!而是鱼刺可能“隐身”了。

今天,就来给大家摆一摆,这背后的几种常见原因:


一、鱼刺已脱落,损伤仍在(最常见!)

鱼刺可能只是短暂停留,刮伤了咽喉或食道黏膜后,随着吞咽动作或食物推动,已经掉入胃中。

为何感觉还在?

1.黏膜划伤:鱼刺边缘锋利,划伤处会红肿发炎,神经末梢暴露,产生持续的刺痛、异物感甚至灼烧感。这种疼痛感与鱼刺卡住时非常相似。

2.神经敏感:损伤区域会变得异常敏感,即使没有异物,正常的吞咽动作也可能刺激到它,产生“异物仍在”的错觉。

医生如何判断:仔细检查黏膜可见明显划痕、红肿或小血点,但无尖锐异物。


二、鱼刺藏身“隐秘角落”(需专业设备)

咽喉和食道入口结构复杂,存在许多褶皱和凹陷,鱼刺可能狡猾地藏身其中:

1.扁桃体窝/舌根滤泡:扁桃体表面坑洼不平(扁桃体隐窝),舌根布满淋巴滤泡,小鱼刺或细骨片很容易卡在凹陷处,尤其当患者咽反射敏感(恶心)时,医生用压舌板检查视野受限。

2.会厌谷:位于舌根后方、会厌前方的凹陷处。位置较深,常规间接喉镜(小镜子)有时难以充分暴露,需要经验或特殊角度。

3.梨状窝:位于喉部两侧,喉镜下的深沟状结构。小鱼刺容易滑入其中,常规检查不易窥全貌。

4.食道入口(环咽肌下方):这是最危险也最易漏诊的位置之一!鱼刺一旦刺入此处,患者常有固定部位的剧烈刺痛或胸骨后疼痛,吞咽时加剧。普通喉镜完全看不到这个位置!



医生如何破“隐”:对于高度怀疑但常规检查阴性者,需进行:



电子喉镜/纤维喉镜检查:更细、更灵活的软镜,能更清晰、更深入地检查咽喉部所有隐蔽角落(会厌谷、梨状窝)。

食道钡棉造影:患者吞服浸透钡剂的棉絮,X光下若棉絮被鱼刺钩住,可间接定位。

颈部/胸部食管CT扫描:能清晰显示极细小的鱼刺(尤其是骨头),并准确定位其在颈部或食道的位置、深度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,是诊断深部异物(尤其是食道异物)的“金标准”。但CT层厚>2mm时,垂直扫描平面的细刺可能在两层面间“隐身”。含钙鱼刺在CT中呈细长高密度影,但体积过小或周围组织肿胀时易漏诊。

三、“幽灵”鱼刺:心理性异物感

鱼刺可能从未真正卡住,或者很轻微地刮了一下就脱落了。但卡刺时强烈的恐惧和不适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。

为何感觉还在:心理作用导致患者持续、反复地感觉到咽喉部有异物存在,尤其在不吞咽、安静时更明显。患者常不自觉地做吞咽动作或清嗓子来确认。

医生如何判断:经过全面、多次的仔细检查(包括喉镜),确实未发现任何异物或黏膜损伤痕迹。详细解释后,患者的注意力转移,症状常能逐渐缓解。



四、“替身”登场:其他疾病混淆视听

咽喉部的疼痛异物感,并非鱼刺的“专属症状”:


咽喉炎/扁桃体炎:炎症本身就会引起咽喉痛、灼热感、异物感。

咽喉反流:胃酸反流刺激咽喉黏膜,产生类似卡刺的慢性异物感、烧灼感、清嗓、咳嗽。

茎突过长综合征:茎突(耳后骨头)过长刺激周围神经,引起一侧咽部固定部位的疼痛、异物感。

咽喉部小囊肿、滤泡增生:本身可能引起轻微异物感。

颈椎病:有时也会引起咽喉部不适感。

早期肿瘤:非常罕见,但持续不缓解的异物感需警惕。

五、鱼刺“金蝉脱壳”:完全脱落但损伤深部

鱼刺曾刺入较深组织(如食道壁),造成局部损伤甚至小穿孔后自行脱落。

为何感觉还在?深部组织的损伤、炎症或小脓肿形成,会引起持续的疼痛、异物感,吞咽时加剧,甚至伴有发热。

这种情况风险较高,可能引发颈部或纵隔感染,需要高度重视!

医生如何应对:结合病史(曾有剧烈刺痛)、症状(持续疼痛、吞咽困难、发热)、影像学检查(CT可能显示损伤部位炎症、积气、脓肿)综合判断,可能需要住院抗感染治疗甚至手术探查。



给“卡刺朋友”的重要建议

1.立即停食:感觉卡刺后,立刻停止吞咽任何食物、水或饭团馒头!


2.避免催吐:剧烈呕吐可能使鱼刺扎得更深或划伤更多组织。

3.及时就医:尽快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,详细告知医生不适位置、疼痛性质(刺痛、胀痛?)、吞咽时是否加剧。

4.信任检查,但保持沟通:若首次检查未发现,但症状持续或加重(尤其是固定点刺痛、吞咽剧痛、胸痛、发热),务必在24-48小时内复诊!告知医生症状变化,可能需要更高级的检查(喉镜、CT)。

5.警惕“感觉消失”:如果尖锐刺痛突然变为闷胀痛或减轻,也不能掉以轻心,这可能是鱼刺移位到更深、更危险的部位(如食道)或已造成深部损伤,仍需就医!



医生手记

咽喉虽小,却如迷宫。鱼刺“隐身”,常因它已悄然滑落仅留伤痕或隐匿于扁桃体窝、会厌谷等角落,甚至深入食道入口。

心理暗示或他疾作祟也可能“以假乱真”。

下次若遇此况,莫慌,更莫强行吞咽。

及时就诊,配合医生,必要时借助喉镜、CT等“照妖镜”,必让狡猾的鱼刺无所遁形。

愿大家吃鱼不惊心,美味常相伴!